上周和大三的学弟聊天,他说:“我爸妈想让我考公,说稳定;可我自己想试试找工作,觉得能多闯闯。现在每天一半时间刷题,一半时间看招聘信息,结果两边都没进展,越学越慌。”其实很多学生都和他一样,在“考公”的稳定和“找工作”的可能性之间纠结,最后陷入“两边耗、两边空”的困境。
但高校就业办的老师说:“大二大三是‘积累期’,不是‘抉择期’!这时候在校园里做的很多准备,是考公和找工作‘通用的’,比如练写作、攒经历、提能力,等你大四想清楚方向,这些积累能直接帮你快速切入,比现在盲目二选一强太多!”
不管是考公(申论、面试要文字表达、逻辑分析),还是找工作(简历、面试要经历描述、沟通协调),都需要“可迁移能力”。这些能力不用针对性准备,在校园里通过日常小事就能练,比如:
这些能力就像“通用货币”,不管最后选考公还是找工作,都能直接用上,比现在纠结“该学行测还是该练面试”更有价值。
很多学生觉得“考公要攒‘志愿服务/基层经历’,找工作要攒‘实习/项目经历’”,其实很多校园经历是“双用的”,比如:
别再刻意区分“考公经历”和“找工作经历”,在校园里攒“有细节、有成果”的经历,不管最后选哪条路,都能派上用场。
如果实在纠结,不用急着定方向,在校园里用“低成本体验”探探路,比如:
通过这些“低成本体验”,你会慢慢清楚“考公的稳定是不是自己想要的”“找工作的挑战是不是自己能接受的”,比现在“瞎纠结”更能帮你做决定。
宝子们,别再被“考公还是找工作”的选择焦虑困住了!大二大三在校园里,先练“可迁移能力”、攒“双用经历”、做“低成本体验”,这些准备不会白费——不管最后选哪条路,你都会比“盲目二选一、两边耗”的同学更有底气。
等你大四真正面临抉择时,你会发现:之前的积累早已帮你铺好了路,不管选考公还是找工作,你都能快速切入,从容应对!最后想问宝子们:你现在在纠结考公还是找工作吗?或者你已经开始做哪些准备了?欢迎在评论区聊聊,咱们一起摆脱焦虑,做好当下!
发现沙发条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