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


不知道该考公还是找工作?校园里先做这些


上周和大三的学弟聊天,他说:“我爸妈想让我考公,说稳定;可我自己想试试找工作,觉得能多闯闯。现在每天一半时间刷题,一半时间看招聘信息,结果两边都没进展,越学越慌。”其实很多学生都和他一样,在“考公”的稳定和“找工作”的可能性之间纠结,最后陷入“两边耗、两边空”的困境。


但高校就业办的老师说:“大二大三是‘积累期’,不是‘抉择期’!这时候在校园里做的很多准备,是考公和找工作‘通用的’,比如练写作、攒经历、提能力,等你大四想清楚方向,这些积累能直接帮你快速切入,比现在盲目二选一强太多!”


第一类“通用准备”:练“可迁移能力”——考公要的“文字+逻辑”,找工作要的“沟通+执行”,校园里全能练


不管是考公(申论、面试要文字表达、逻辑分析),还是找工作(简历、面试要经历描述、沟通协调),都需要“可迁移能力”。这些能力不用针对性准备,在校园里通过日常小事就能练,比如:


  • 练“文字表达+逻辑分析”(考公申论/面试、找工作文案/报告都需要):


    • 方法1:写“校园类文章”——比如给校园公众号投稿(写校园新闻、活动总结、学习干货),或者每周写1篇“热点评论”(比如评论“校园食堂改进措施”“大学生就业趋势”),既能练文字功底,又能培养逻辑思维。考公的申论本质是“政策理解+文字输出”,找工作的文案/报告本质是“需求理解+内容输出”,核心能力相通;
    • 方法2:参加“辩论/演讲比赛”——这类比赛能逼你“快速梳理观点、清晰表达逻辑”,考公面试时回答“综合分析题”(比如“怎么看待‘数字鸿沟’问题”),找工作面试时回答“项目经历描述”,都需要这种能力。有个学生参加过校园辩论赛,后来考公面试时,逻辑清晰的表达直接让考官眼前一亮;


  • 练“沟通协调+执行落地”(考公基层工作、找工作团队协作都需要):


    • 方法1:做“校园活动组织者”——比如在社团负责“小型活动策划”,从“联系场地、协调人员、推进流程”到“解决突发问题(比如设备故障、人数不足)”,全流程参与。考公后做基层工作,需要和群众沟通、协调资源;找工作做项目,需要和同事协作、推进任务,这些经历能帮你提前适应;
    • 方法2:当“班级/社团干部”——比如当学习委员,负责“收发作业、协调师生沟通”,需要耐心和细心;当社团部长,负责“成员分工、活动复盘”,需要统筹和总结。这些经历写进考公报名表的“个人经历”栏,或找工作的简历里,都能体现你的“责任心和执行力”。



这些能力就像“通用货币”,不管最后选考公还是找工作,都能直接用上,比现在纠结“该学行测还是该练面试”更有价值。


第二类“保底准备”:攒“双用经历”——考公看的“实践/服务经历”,找工作看的“项目/成果经历”,一份经历能两用


很多学生觉得“考公要攒‘志愿服务/基层经历’,找工作要攒‘实习/项目经历’”,其实很多校园经历是“双用的”,比如:


  • 做“校园志愿者/公益活动”(考公看重“服务意识”,找工作看重“责任担当”):


    • 比如参加“校园迎新志愿者”“社区敬老服务”“乡村支教短期活动”,这些经历既能写进考公的“基层服务经历”栏(部分岗位会优先录取有基层经历的考生),又能写进找工作的简历(体现“责任心、沟通能力”)。有个学生大三参加过“乡村支教”,后来找教育类工作时,这段经历直接成了加分项,要是当时选考公,也能作为“基层服务经历”;


  • 做“课程/社团项目”(考公看重“解决问题能力”,找工作看重“成果落地能力”):


    • 比如组队做“校园调研项目”(比如“校园二手资源循环利用调研”“大学生消费习惯调研”),从“设计问卷、收集数据”到“分析问题、提出建议”,形成完整报告。考公面试时,回答“解决问题类题目”(比如“怎么解决‘社区养老难’问题”),可以借鉴项目里的“调研-分析-建议”逻辑;找工作面试时,描述“项目经历”,可以直接用“数据+结果”展示能力。这份项目报告,既能作为考公的“实践成果”,又能作为找工作的“作品集附件”,一份经历两用。



别再刻意区分“考公经历”和“找工作经历”,在校园里攒“有细节、有成果”的经历,不管最后选哪条路,都能派上用场。


第三类“试错准备”:用“低成本体验”探方向——考公的“模拟考试+政策了解”,找工作的“实习体验+行业调研”,校园里就能试


如果实在纠结,不用急着定方向,在校园里用“低成本体验”探探路,比如:


  • 体验“考公氛围”(不用全职备考,先感受难度和方向):


    • 方法1:参加“校园考公模拟赛”——很多学校的就业办或学生会会组织“行测/申论模拟考试”,免费提供真题和解析,去参加一次,能直观感受“考公的题型难度、时间压力”,比听别人说“考公难”更真实;
    • 方法2:听“考公政策解读会”——学校会邀请“公务员考试机构老师、在职公务员校友”来校分享,比如“国考vs省考区别”“不同岗位报考条件”“备考时间规划”,听完能帮你理清“考公到底适合不适合自己”,避免盲目跟风;


  • 体验“找工作节奏”(不用全职实习,先感受行业和岗位):


    • 方法1:做“校园轻实习/项目助理”——比如帮老师做“校企合作项目的辅助工作”,或帮校园创业团队做“线上推广、数据整理”,不用占用太多时间,却能感受“职场的工作节奏、任务要求”,比如“怎么和团队沟通、怎么按 deadline 完成任务”;
    • 方法2:做“行业调研”——找3-5位“不同行业的学长学姐”聊聊(比如互联网、教育、国企),问他们“日常工作内容”“岗位核心要求”“职业发展路径”,再结合自己的兴趣,判断“哪些行业/岗位可能适合自己”。有个学生通过调研发现“自己喜欢‘和人沟通、有创造性’的工作”,最后放弃考公,选择了新媒体运营,少走了很多弯路。



通过这些“低成本体验”,你会慢慢清楚“考公的稳定是不是自己想要的”“找工作的挑战是不是自己能接受的”,比现在“瞎纠结”更能帮你做决定。


宝子们,别再被“考公还是找工作”的选择焦虑困住了!大二大三在校园里,先练“可迁移能力”、攒“双用经历”、做“低成本体验”,这些准备不会白费——不管最后选哪条路,你都会比“盲目二选一、两边耗”的同学更有底气。


等你大四真正面临抉择时,你会发现:之前的积累早已帮你铺好了路,不管选考公还是找工作,你都能快速切入,从容应对!最后想问宝子们:你现在在纠结考公还是找工作吗?或者你已经开始做哪些准备了?欢迎在评论区聊聊,咱们一起摆脱焦虑,做好当下!


THE 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