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姐说,她大三上学期投实习时踩过 “全坑”—— 用同一份 “通用简历” 海投 50 多家公司,从互联网运营到行政助理,只要 “不限专业” 就投;简历里写满 “课程成绩、社团打杂经历”,没提一个 “和岗位相关的技能”;投完就等着,没做任何跟进,结果只收到 2 个面试,还都是 “挂在初筛”。后来她花 1 周时间拆解 “HR 筛简历的逻辑”,改简历、定方向、换投递策略,再投 15 份就收到了 5 个面试,最后拿到了心仪的新媒体运营实习 offer!
学姐强调:“求职不是‘拼数量’,是‘拼精准度’——HR 每天看几百份简历,一份‘没重点、不匹配、没亮点’的简历,3 秒内就会被划走。别用‘海投’感动自己,找对方法,比‘多投 100 份’更管用!”
很多人投简历时,不管是运营、设计还是行政,都用同一份 “通用简历”,里面写满 “我是 XX 专业,GPA3.5,做过社团干事”,却没提 “岗位需要的技能和经历”。HR 筛简历时,先看 “你有没有岗位需要的能力”,再看 “你有没有相关经历证明”,通用简历根本没重点,自然难收到面试。
怎么按 “岗位 JD 改简历”?学姐分享了 3 个 “HR 一眼心动” 的技巧:
- 技巧 1:“把 JD 里的‘关键词’放进简历,别自说自话”—— 比如运营岗 JD 里写 “需要文案写作、短视频剪辑、数据复盘能力”,你就在简历里对应写:① 文案:“帮校园公众号写 12 篇推文,3 篇阅读量破 5000,涨粉 200+”;② 剪辑:“用剪映剪 8 条社团活动视频,校园视频号播放量超 1 万”;③ 数据:“运营个人小红书账号,通过分析点赞、收藏数据调整内容,1 个月涨粉 300+”。学姐以前没放关键词,简历石沉大海,改完后投 3 份就收到 2 个面试;
- 技巧 2:“别写‘流水账经历’,用‘STAR 法则’写‘成果’”—— 很多人写经历时只说 “我做了什么”,比如 “我负责社团宣传”,HR 根本不知道你做得怎么样。要用 “STAR 法则”:情境(S)+ 任务(T)+ 行动(A)+ 结果(R),比如 “社团招新宣传(S),负责推文撰写和海报设计(T),通过‘痛点标题 + 校园梗文案’优化内容,联系 10 个院系群转发(A),最终招新人数比去年翻 1 倍(R)”。有成果的经历,才会让 HR 觉得 “你能做事”;
- 技巧 3:“别堆‘无关信息’,重点放在‘和岗位相关的部分’”—— 比如投运营岗,别把 “大学物理成绩 90 分”“参加过运动会” 写进简历,这些和岗位无关;要把 “运营经历、文案作品、数据能力” 放在最前面,占简历 70% 的篇幅。学姐当初把 “社团宣传经历” 从简历第 3 页提到第 1 页,还附了 “推文链接和视频作品”,HR 看完直接约面试,说 “你的经历很对口”。
很多人投简历时,觉得 “投得多机会多”,看到 “不限专业、实习证明” 就投,结果投的岗位 “要么和自己的能力不匹配,要么和未来的职业规划没关系”,自然收不到面试。其实实习的核心是 “攒对口经验、明确职业方向”,盲目海投只会浪费时间,不如按 “2 个维度” 定方向,精准投递。
怎么按 “2 个维度” 定投递方向?学姐教了 2 个 “新手友好” 的方法:
- 方法 1:“按‘专业 + 兴趣’定岗位,别跨度过大”—— 比如学市场营销的,对新媒体感兴趣,可以投 “新媒体运营、内容运营、营销策划”;学计算机的,对编程感兴趣,可以投 “前端开发、测试工程师”;学文科的,对文字感兴趣,可以投 “文案、编辑、行政助理”。别学会计的去投 “UI 设计”,学机械的去投 “直播运营”,跨度过大,HR 会觉得 “你没基础、上手慢”,自然不邀面试;学姐的一个同学学中文的,却海投 “产品经理、数据分析”,投了 30 份没收到 1 个面试,后来改投 “文案、编辑”,投 5 份就收到 3 个面试;
- 方法 2:“按‘公司类型’筛岗位,别‘只盯大厂’”—— 很多人觉得 “只有大厂实习才有用”,结果挤破头投大厂,却忽略了 “中小公司、创业公司” 的机会。其实中小公司的实习,往往能 “接触核心业务、独立负责任务”,学的东西更多,还更容易拿到面试。比如学姐当初投了 2 家大厂都没消息,改投 “发展中的互联网公司”,HR 当天就联系她,面试时聊得很投机,最后顺利入职,还独立负责了 “校园推广活动”,攒了满满的成果。
很多人投简历时,只看 “岗位名称”,比如看到 “运营” 就投,却没搞懂 “这家公司的运营是做用户增长,还是做内容;是 To B 还是 To C”,结果投的岗位和自己的能力、兴趣完全不符,自然收不到面试。其实投前花 5 分钟做背景调研,能大幅提升 “投递匹配度”,还能在面试时加分。
怎么快速做 “背景调研”?学姐分享了 3 个 “5 分钟搞定” 的渠道:
- 渠道 1:“看公司官网 / 公众号,搞懂‘公司做什么’”—— 比如投 “XX 教育科技公司” 的运营岗,先看官网 “产品介绍”,知道公司是做 “K12 在线教育” 还是 “成人职业教育”;看公众号 “历史推文”,了解公司的 “产品特点、目标用户、近期活动”。学姐投一家教育公司时,在公众号看到 “他们最近在做‘校园推广活动’”,简历里特意写了 “帮社团做过校园招新推广,吸引 200 + 人参与”,HR 面试时说 “你很了解我们公司,匹配度很高”;
- 渠道 2:“看岗位 JD 的‘岗位职责’,搞懂‘要做什么’”—— 别只看 “岗位要求”,重点看 “岗位职责”,比如 JD 里写 “负责公众号推文撰写、短视频脚本创作、用户留言互动”,说明这个运营岗侧重 “内容运营”,你有相关经历就投;如果 JD 里写 “负责用户拉新、活动策划、数据复盘”,侧重 “用户运营”,没相关经历就别投,避免浪费时间;
- 渠道 3:“用‘脉脉、知乎’查‘公司评价’,避免‘踩坑’”—— 比如查 “公司实习氛围怎么样”“会不会让实习生做核心任务”“有没有导师带”,如果看到 “实习生只做打杂活、没人带” 的评价,就别投了,避免 “浪费时间还学不到东西”。学姐当初差点投一家 “口碑差” 的公司,看了脉脉评价后及时止损,后来投的公司 “有导师带、能做核心任务”,实习收获特别大。
很多人投完简历就 “佛系等待”,却不知道 “投递后的跟进” 能大幅提升 “面试邀约率”——HR 每天看几百份简历,可能会漏掉你的;或者你的简历 “有亮点但不够突出”,跟进一下能让 HR 再看一眼你的简历。学姐当初投完简历后做了跟进,3 家公司里有 2 家回复了她,还约了面试!
投递后怎么 “有效跟进”?学姐教了 2 个 “不尴尬” 的方法:
- 方法 1:“投后 3-5 天,在招聘软件上‘发消息提醒’”—— 别发 “我的简历看了吗?” 这种没营养的话,要发 “补充亮点 + 表达诚意” 的消息,比如:“HR 您好,我 3 天前投递了贵公司的新媒体运营实习岗,看到 JD 里需要‘校园推广经验’,我之前帮社团做过校园招新推广,吸引 200 + 人参与,还运营过校园小红书账号(附链接),很期待能有机会和您沟通,辛苦您啦!”;
- 方法 2:“如果有‘公司邮箱或 HR 微信’,投后 1 周发‘感谢邮件’”—— 邮件内容包括:① 感谢 HR 查看简历;② 补充 1-2 个 “和岗位相关的亮点经历”(比如 “我看到贵公司在做短视频内容,我之前用剪映剪过 8 条校园视频,播放量超 1 万,附视频链接”);③ 表达 “想加入公司的意愿”。学姐说,她给一家公司发了感谢邮件后,HR 当天就回复她,说 “你的经历很对口,明天安排面试”。
很多人投不出简历会 “自我怀疑”:“是不是我太差了?”“别人都能拿到面试,为什么我不能?”,越焦虑越没心思改简历,形成 “恶性循环”。其实求职是 “双向选择”,投不出不一定是你差,可能是 “岗位竞争太激烈、简历没改到位、方向没选对”,调整好心态,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。
怎么调整 “求职焦虑”?学姐分享了 3 个 “亲测有效” 的方法:
- 方法 1:“别‘只盯着简历’,每天花 1 小时‘补技能’”—— 比如投运营岗没收到面试,就每天花 1 小时学 “文案写作、剪映剪辑、Excel 数据透视表”,还可以 “运营一个个人账号”,攒点 “实战成果”,既能提升能力,又能转移焦虑;学姐当初投不出简历,就开始运营小红书账号,1 个月涨粉 300+,后来把账号写进简历,HR 特别感兴趣,直接约了面试;
- 方法 2:“找‘同样在求职的同学’组队,互相改简历、分享信息”—— 一个人求职容易 “焦虑、信息闭塞”,和同学组队,既能 “互相改简历(帮对方找亮点、挑问题)”,又能 “分享招聘信息、面试经验”,还能互相鼓励,缓解焦虑。学姐当初和 3 个同学组队,互相改简历后,每个人的面试邀约率都提升了;
- 方法 3:“每天花 5 分钟‘写成功日记’,记录‘小进步’”—— 比如 “今天改了运营岗的简历,加了 2 个成果经历”“今天学了剪映的转场技巧,剪了 1 条小视频”“今天投了 5 份精准匹配的简历”,看着这些小进步,慢慢就会觉得 “自己没浪费时间,一直在成长”,焦虑感自然会减少。
宝子们,求职难不是 “你一个人的问题”,但 “抱怨没用,找对方法才有用”—— 从 “按 JD 改简历” 到 “精准投递”,从 “做背景调研” 到 “投递后跟进”,每一步做好,就能让简历不再石沉大海。记住,HR 要的不是 “完美的人”,是 “匹配岗位、有潜力、有诚意的人”,把自己的优势打磨好,总有一家公司会看到你的光芒!
最后想问宝子们:你现在投了多少份简历?有没有收到面试?或者你在求职中遇到了什么问题?欢迎在评论区聊聊,咱们一起加油,拿下心仪的实习 offer!
发现沙发条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