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长说,他大三前也觉得“创新跟自己没关系”,直到有次在自习室找了半小时座位,发现很多座位“放着书本却没人”,才想着“能不能改进一下占座方式”。他和同学一起做了“自习室预约小程序”——不用复杂开发,就用在线表格做“座位预约表”,标注“时间段+姓名+联系方式”,还加了“超时未到自动释放座位”的规则。没想到推行后,自习室占座乱象少了80%,学校还把这个方法推广到了其他教学楼。后来他把这件事写进简历,面试产品岗时,HR追着问“你当时怎么想到这个方案的?遇到同学不配合时怎么解决的?”,最后顺利拿到offer!
学长强调:“企业看重的‘创新经验’,不是‘你发明了什么’,而是‘你有没有发现问题、用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’——校园里的‘小事’恰恰是最好的创新素材,比如‘改进社团招新流程、优化校园二手书交易方式、设计更方便的考研资料共享渠道’,只要你愿意多琢磨,就能把小事变成‘有价值的创新经历’,比空说‘我有创新思维’管用10倍!”
很多人觉得“校园里的小事都很正常,没什么可改进的”,却不知道“习以为常的小事里藏着很多痛点”——比如“自习室占座乱、快递取件要排半小时队、社团招新流程繁琐”,这些大家默认“就这样”的事,其实都是创新的起点。只有先学会“发现痛点”,才能有后续的“创新解决”。
怎么“发现校园小事里的痛点”?学长分享了3个“超简单方法”:
- 方法1:“‘换位思考+观察细节’,从自己的麻烦里找痛点”——比如你自己遇到“考研资料找不全,买新资料太贵”的麻烦,这就是一个痛点;你发现“每次社团招新要填3张纸质表,又麻烦又容易丢”,这也是一个痛点。学长就是从自己“找自习室座位难”的麻烦里,发现了占座乱象的痛点;
- 方法2:“‘多问同学+做小调研’,从别人的抱怨里找痛点”——比如在宿舍群、班级群里问“‘大家觉得校园里有什么事特别不方便?’”,或者在食堂、图书馆随机问10个同学,收集他们的“抱怨”:① “取快递要走10分钟到校外,太麻烦了”;② “校园二手书交易只能在朋友圈喊,找不到买家”;这些抱怨都是现成的痛点;
- 方法3:“‘对比校外+找差距’,从‘别人做得好的地方’找改进空间”——比如你发现“校外奶茶店可以扫码点单,不用排队”,而校内奶茶店还在“人工点单,高峰期要等20分钟”,这就是校内奶茶店的改进空间;你看到“校外二手平台有‘担保交易’,不怕被骗”,而校园二手交易都是“直接转账,有风险”,这就是校园二手交易的改进空间。
很多人觉得“解决问题需要‘很多钱、很多资源’,自己做不了”,却不知道“校园里的痛点大多能用‘低成本小方案’解决”——比如“用在线表格做自习室预约表”“建微信群做校园二手书交易平台”“设计电子表单简化社团招新流程”,这些方案不用花钱,不用复杂技术,一个人或几个人就能落地,却能有效解决问题,还能攒到“创新落地经验”。
学长分享了3个“校园小事创新案例”,都是低成本易落地的:
- 案例1:“改进社团招新流程”——从“纸质填表”到“电子表单+社群运营”:
- 痛点:社团招新要填3张纸质表,信息容易丢失,后续联系不方便;
- 低成本方案:① 用“腾讯表单/问卷星”做电子招新表,包含“姓名、专业、联系方式、意向部门、特长”等信息,填写后自动汇总到表格,不会丢;② 把填了表的同学拉进“社团招新群”,在群里发“部门介绍、面试时间”,还能实时解答疑问;
- 成果:招新效率提升50%,信息丢失率从30%降到0,后续联系也更方便,学长的同学用这个方案,还被评为“社团优秀创新项目”;
- 案例2:“优化校园二手书交易”——从“朋友圈乱喊”到“‘分类+担保’微信群”:
- 痛点:校园二手书交易靠朋友圈喊,信息杂乱,找不到对应专业的书,还怕转账后对方不发货;
- 低成本方案:① 建“校园二手书交易群”,按“专业分类”(比如“文学院二手书”“工学院二手书”),群里只发对应专业的二手书信息,避免杂乱;② 推出“社团担保交易”:买家把钱转给社团负责人,卖家发货,买家确认收货后,负责人再把钱转给卖家,解决“被骗”问题;
- 成果:群里很快加了500+人,每月交易100+本书,没出现过一次纠纷,这个方案还被其他高校的同学借鉴;
- 案例3:“解决考研资料共享问题”——从“私下传抄”到“‘在线文档+定期更新’资料库”:
- 痛点:考研资料靠学长学姐私下传抄,版本旧,有错漏,还容易重复收集;
- 低成本方案:① 用“腾讯文档”建“考研资料共享库”,按“专业+科目”分类(比如“计算机专业-数据结构”),邀请上岸学长学姐上传最新资料;② 安排1-2个同学定期维护,删除重复资料,补充新资料(比如“最新真题、背诵笔记”);
- 成果:资料库上线1个月,就有300+考研同学使用,收到200+条感谢反馈,学校还把这个资料库链接放在了“考研服务平台”上。
很多人做了“改进校园小事”的创新,却没把它当“经验”,觉得“这只是小事,不值一提”,结果求职时没东西可写。其实只要把“创新过程”按“‘发现痛点→设计方案→落地执行→拿到成果’”的逻辑整理好,就能变成“让HR眼前一亮的创新经验”,比“空泛的实习经历”更有说服力。
怎么把“小事创新”整理成“有价值的经验”?学长分享了“4步整理法”:
- ① 写“痛点背景”——说清楚“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”:比如“校园自习室长期存在‘占座不使用’的问题,导致70%的同学找不到座位,影响学习效率,我决定改进占座方式”;
- ② 写“你的方案”——说清楚“你具体做了什么,和原来的方式有什么不同”:比如“我用腾讯在线表格设计了‘自习室座位预约表’,标注‘座位号+预约时间段+姓名+联系方式’,还加了‘超时30分钟未到自动释放座位’的规则,区别于原来‘随意占座’的方式”;
- ③ 写“落地过程”——说清楚“你遇到了什么问题,怎么解决的”:比如“推行初期,有同学不配合,预约后还是长时间占座,我和社团同学一起在自习室张贴‘预约规则’,还安排志愿者定时巡查,对违规同学进行提醒,慢慢大家就养成了遵守规则的习惯”;
- ④ 写“最终成果”——用数据或具体效果证明“你的创新有价值”:比如“方案推行1个月后,自习室‘占座不使用’的情况减少80%,同学找座位的平均时间从30分钟缩短到5分钟,学校还把这个方案推广到了其他3栋教学楼”。
学长就是按这4步,把“自习室预约表”的创新经历写进简历,面试时HR一看就知道“他有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”,直接给了高分。
很多人只做一次“校园小事创新”,觉得“有一次经验就够了”,却不知道“多元化的创新经验”更能体现你的“创新思维”——比如你既做过“流程改进(社团招新)”,又做过“平台搭建(二手书交易群)”,还做过“资源整合(考研资料共享库)”,这些不同类型的创新,能证明你“在不同场景下都有创新能力”,求职时选择更多。
学长建议在校园里尝试“3类不同的小事创新”:
- ① 「流程改进类」——优化“现有的繁琐流程”:比如“简化社团活动审批流程”“改进班级班会组织流程”,练“发现流程漏洞、优化步骤”的能力;
- ② 「平台搭建类」——搭建“连接需求的小平台”:比如“校园失物招领群”“考研党互助群”,练“整合资源、满足用户需求”的能力;
- ③ 「资源整合类」——整合“分散的有用资源”:比如“校园实习信息汇总表”“校园周边优惠信息库”,练“收集信息、分类整理”的能力。
宝子们!别再觉得“创新是大佬的事”了——校园里的自习室、快递点、社团招新,甚至是一次班会、一份资料,都是你积累创新经验的素材!从“发现一个小痛点”开始,用“低成本方案”解决,再把过程整理成经验,你会发现,自己不仅攒到了“让HR心动的创新经历”,还练出了“解决问题的硬本事”——这才是求职时最值钱的竞争力!
最后想问宝子们:你在校园里发现过什么“可以改进的小事”?或者你已经做过哪些“小事创新”?欢迎在评论区聊聊,咱们一起从身边小事做起,积累创新经验!
发现沙发条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