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不敢定方向,是怕“选错了后悔”——其实不用急着“选对”,先通过校园里的小事“排除错的”,剩下的就是更适合你的!毕竟知道“自己不喜欢什么”,和知道“自己喜欢什么”一样重要!
- 用选修课/兴趣班试错:想知道自己是不是适合设计岗?选一门“PS基础”选修课,看看自己是不是能坐得住、愿意花时间琢磨海报;想知道自己是不是适合运营岗?选“新媒体写作”兴趣班,试试写推文、做简单的内容策划——如果上课像“坐牢”,做作业总拖延,说明这个方向大概率不适合你;
- 用社团/志愿活动试错:想尝试市场岗?报名社团的“活动策划组”,负责拉赞助、做宣传,看看自己是不是喜欢“跟人打交道、搞定资源”;想尝试行政岗?加入“社团后勤组”,负责场地预订、物资管理,看看自己是不是能把琐碎的事做好、喜欢“统筹细节”——如果做这些事时总觉得“没热情、没成就感”,就果断排除这个方向;
- 用短期兼职/线上任务试错:想试试文案岗?接校园公众号的“兼职推文写作”,看看自己是不是能快速理解需求、写出符合风格的文字;想试试数据岗?帮老师做“校园调研数据整理”,看看自己是不是对数据敏感、愿意花时间分析——如果做完后觉得“疲惫又没收获”,就别硬往这个方向凑。
之前有个同学,一开始想做设计岗,选了PS选修课还加入了设计社团,结果发现“自己对配色、构图没感觉,做一张海报要磨3天,还总被说‘没创意’”,后来试了社团的“推文编辑”,发现“自己很喜欢琢磨标题、排版,写的内容也总被点赞”,最后确定了“新媒体运营”方向——通过校园里的低成本试错,能帮你快速淘汰“不适合的方向”,避免在错误的路上浪费时间!
很多人换方向,是因为“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,觉得哪个方向都能试”——其实你的求职方向,早就藏在“你擅长的校园小事”里!把“你的优势”和“岗位需求”对应起来,方向自然就清晰了!
比如:
- 你总爱“牵头小组作业,分配任务、推进进度”——优势是“统筹规划、领导力”;
- 你做“校园公众号编辑,写的推文阅读量总很高”——优势是“内容创作、用户思维”;
- 你帮老师“整理科研数据,总能快速找出数据规律”——优势是“数据分析、细致严谨”。
拿3个常见优势举例:
学英语的小周,从“帮同学改英语作文、做四六级辅导”里发现自己的优势是“耐心、表达清晰、擅长总结学习方法”,对应到岗位需求,锁定了“教育产品运营”方向——这个岗位需要“把复杂的知识变简单、设计用户喜欢的学习内容”,正好匹配她的优势,求职时也比“盲目跟风选方向”的同学更有竞争力!
很多人换方向,是被“短期热门”迷惑——比如看到“直播带货火”就想做主播,看到“AI绘画火”就想做AI设计师,却没考虑“这个方向能不能长期做,符不符合你的长期期待”。用这3个问题,帮你从“长期价值”出发定方向,避免“追热点追成‘炮灰’”!
比如想做“AI相关岗位”,需要长期学“编程、机器学习”,如果你只是“觉得AI火”,却不愿意花时间啃技术知识,这个方向就不适合你;而如果你喜欢“琢磨新技术,愿意长期学编程”,这个方向才值得坚持。
比如想做“互联网运营”,需要“经常加班、快速响应热点”,如果你喜欢“朝九晚五、节奏慢”的工作,这个方向就会让你很累;而如果你能接受“快节奏、有挑战性”的工作,这个方向才适合你。
比如想做“传统行业行政岗”,稳定但晋升慢、薪资涨幅小,如果你期待“快速晋升、高薪”,这个方向就不符合;而如果你期待“稳定、压力小”,这个方向就很合适。
之前有个同学,一开始想做“直播运营”,觉得“能接触网红、薪资高”,但问了自己3个问题后发现:“直播运营需要长期熬夜盯直播、应对突发舆情,自己受不了;而且核心能力是‘流量运营’,更新快,需要不断学新方法,自己没那么强的学习热情;长期发展也容易‘吃青春饭’,不符合‘稳定成长’的期待”,最后转向了“品牌运营”方向——这个方向需要“长期沉淀品牌认知、用户洞察”,符合她的期待,也更适合长期发展。
很多人会说“我现在定了方向,以后想改怎么办?”——其实职场里“转行”很常见,但在校园里,建议你“先聚焦一个方向”:比如确定了“运营岗”,就重点攒“公众号运营、活动策划”的经历,学“数据分析、文案写作”的技能;如果以后想转“产品岗”,这些经历和技能也能成为“加分项”。最怕的是“校园里什么方向都试,却什么都没攒下”,最后求职时“每个方向都没竞争力”。
宝子们!求职方向总变不可怕,可怕的是“一直纠结不行动”!在校园里用“试错排除法”淘汰不适合的,用“优势匹配法”找到契合的,用“长期价值法”确认可持续的——这3个方法结合起来,你会很快找到“既适合自己,又有前景”的求职目标!
记住:定方向不是“找一个‘完美无缺’的方向”,而是“找一个‘当下最适合’的方向”,先聚焦发力,攒够经历和技能,未来哪怕想调整,也有“底气和资本”!现在就行动起来,别再让“方向迷茫”耽误你的求职准备,找准方向,才能赢在起跑线!
发现沙发条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