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觉得“创业大赛和求职没关系”,却不知道HR有多看重这些经历:
- 练“商业思维”:写商业计划书时,需要分析“用户需求、市场竞争、盈利模式”,这和职场里“做产品方案、市场策略”的逻辑完全一致;
- 攒“团队协作”经历:备赛时需要和队友分工“调研、写方案、做PPT、路演”,能体现“你的角色定位、解决矛盾的能力”,比简历里写“有团队精神”更有说服力;
- 拿“硬核成果”:哪怕没拿大奖,只要能进入“校级决赛”,简历里写“参与XX创业大赛,负责用户调研部分,完成300份问卷分析,助力项目进入校级决赛”,也能让HR眼前一亮;
- 获“企业内推”:很多创业大赛的评委是企业高管,只要项目亮眼,很可能直接拿到“实习/校招内推名额”,比网申通过率高10倍!
很多人一上来就想做“AI、元宇宙”等高科技项目,最后因“技术门槛高、缺乏资源”放弃。其实“贴近校园、贴近生活”的赛道更易出成果,还能快速攒经验:
- 推荐赛道1:校园服务类(零经验首选)
比如“校园二手交易平台”“考研资料共享社群”“校园代取快递+收纳服务”——这类项目“用户需求明确(都是同学痛点)、资源易获取(校园内就能调研、落地)”,比如做“校园二手交易平台”,只需调研“同学最想交易的物品类型、接受的价格范围”,就能快速出方案;
- 推荐赛道2:文化创意类(适合有兴趣特长的同学)
比如“非遗手作校园文创”(将本地非遗元素做成笔记本、徽章)、“校园IP周边”(设计学校吉祥物的钥匙扣、帆布袋)——这类项目“创意性强、成本低”,适合擅长设计、文案的同学,还能体现“创新能力”;
- 避开赛道:高科技、重资产类(零经验慎选)
比如“AI医疗设备研发”“新能源汽车配件”——这类项目需要“技术专利、大额资金、行业资源”,普通学生很难落地,容易做“空中楼阁”,拿不到好成绩。
学市场营销的小张,零创业经验,选了“校园考研资料共享社群”赛道,负责“用户调研和社群运营”,最后项目获校级二等奖。她在简历里写“参与校园创业大赛,负责300+考研学生需求调研,设计‘资料分层共享’模式,助力项目获校级二等奖”,面试运营岗时,HR多次追问细节,印象特别深刻!
很多人组队只找“室友、同班同学”,最后因“能力重叠(比如全是学文科的,没人会做财务分析)”或“分工混乱”失败。好的团队需要“能力互补、角色清晰”,按这3类角色找队友,胜率翻倍:
- 核心角色1:“商业逻辑担当”(1人)
负责“整体方案框架、盈利模式设计、市场分析”,适合“经济学、管理学专业”或“平时爱关注商业案例”的同学;
- 核心角色2:“落地执行担当”(1-2人)
负责“用户调研、数据收集、成本测算”,适合“细心、执行力强”的同学,不管什么专业,只要能“跑遍校园做调研、整理数据”就行;
- 核心角色3:“展示输出担当”(1人)
负责“PPT设计、路演答辩”,适合“审美好、口才佳”的同学,比如“设计专业”同学做PPT,“播音主持专业”同学路演,能让项目“颜值+口才双在线”,给评委留好印象。
组队小技巧:别只找熟人,可在“校园创业群、专业选修课群”发布“组队需求”,比如“现有‘校园文创’项目团队,缺‘财务分析’队友,要求会用Excel做成本测算,有意者私聊”——这样能找到“能力互补”的队友,比熟人组队更高效!
很多人备赛时把“商业计划书”写得“辞藻华丽,却没实质内容”,评委一眼就能看穿。备赛的核心是“让评委相信‘你的项目能解决真问题、能落地、能盈利’”,按这3点做,方案通过率翻倍:
- 第一:抓“真痛点”,别“自嗨式创新”
调研时别只“发问卷”,要“深度访谈”:比如做“校园代取快递”项目,别只问“你需要代取快递吗?”,要问“你为什么需要代取?(比如没时间、快递点太远)”“你能接受的代取费用是多少?”“你希望代取后帮你做收纳吗?”——把“痛点”写具体,比如“调研发现60%同学因‘快递点离宿舍超过1公里,没时间取’产生代取需求”,比“同学有代取需求”更有说服力;
- 第二:讲“清晰逻辑”,别“东拼西凑”
商业计划书按“用户需求→解决方案→市场竞争→盈利模式→团队分工→落地计划”的逻辑写,每部分都要有“数据支撑”:比如“解决方案”部分,写“我们将在3个宿舍区设‘代取点’,每个点配2名兼职同学,代取费3元/件,满5元免单”;“盈利模式”部分,写“预计每月代取1000件,收入3000元,扣除兼职工资1500元,净利润1500元”——逻辑清晰+数据具体,评委才会觉得“你的项目可行”;
- 第三:显“小成果”,别“只画大饼”
哪怕没正式落地,也要做“小范围测试”:比如做“校园二手交易平台”,可以先建个“100人小群”,测试“交易频率、热门物品”,在计划书中写“已建100人测试群,一周内完成20笔交易,热门物品为考研资料、电子产品”——小成果能证明“你的项目有市场,不是空想”,比“预计年盈利100万”更可信。
宝子们!别再觉得“创业大赛离自己很远”,哪怕你不想创业,也能通过备赛练出“职场硬核能力”,攒下“亮眼简历经历”!现在就关注校园里的创业大赛信息(比如“互联网+”“挑战杯”),选对赛道、组好队、抓准备赛核心,哪怕是零经验,也能收获满满!
记住:求职时“与众不同的经历”才是加分项,别人都写“实习经历”,你写“创业大赛获奖经历+商业思维、团队协作能力”,自然能在HR面前脱颖而出!现在就行动起来,让创业大赛成为你的求职“加分利器”!
宝子们!是不是每次校园里的“职业规划讲座”,都只抱着“凑学分、蹭礼品”的心态去,听完就忘,没捞到任何实际好处?其实职业规划讲座是“避坑指南+信息宝库”——来分享的要么是“企业HR”,要么是“行业资深前辈”,他们知道“哪些岗位是‘青春饭’、哪些行业在走下坡路、应届生最容易踩的求职坑”,这些信息在网上根本查不到!今天就教你“怎么提前准备、现场挖料、会后落地”,把职业规划讲座变成你的“就业避坑手册”,比别人少走3年弯路!
很多人觉得“讲座只讲‘怎么成功’,没什么用”,却没发现里面藏着4个“应届生必看的避坑点”,这些信息能帮你避开“选错行业、入错岗”的大坑:
- “伪热门”岗位真相:比如“直播带货运营”看着热门,却被前辈拆穿“需要每天熬夜盯直播,35岁后体力跟不上,职业天花板低”;
- 行业“隐形门槛”:比如“金融行业前台岗”不仅看学历,还需要“资源人脉”,普通学生没资源很难长期发展;
- 求职“隐形陷阱”:比如“某些公司的‘管培生’岗,其实是‘轮岗打杂’,根本没系统培养,1年后就变相裁员”;
- 岗位“真实工作状态”:比如“互联网产品经理”不是“每天画原型图”,而是“要和开发、运营撕逼,经常背锅,加班是常态”——这些“真相”只有前辈才会说!
之前有个同学听了“互联网行业职业规划讲座”,前辈说“‘新媒体运营’岗如果只做‘发推文、剪视频’,没做过‘用户增长、数据复盘’,3年后很容易被替代”,他立刻调整学习方向,提前练“数据分析能力”,毕业时拿到了“用户运营岗”offer,比只做“内容运营”的同学薪资高20%!
很多人“只要有讲座就去”,结果听的内容和自己“求职方向无关”,浪费时间。提前筛选讲座、列问题清单,才能精准挖料:
- 怎么选讲座?优先选“3类讲座”:
① 行业垂直类:比如“互联网运营职业规划”“金融行业求职避坑”(和你的求职方向匹配,能挖到具体岗位信息);
② 企业HR类:比如“大厂HR教你避坑校招”“应届生求职常见误区”(能学到“简历筛选、面试评分”的潜规则);
③ 校友前辈类:比如“毕业5年学长分享:这些岗位别乱选”(校友更了解“学校专业和行业的匹配度”,建议更接地气);
- 怎么列问题清单?按“求职全流程”列3类问题:
① 行业/岗位避坑:“您觉得‘XX岗位’(比如跨境电商运营)有哪些‘新人容易忽略的坑’?比如‘需要经常和国外客户沟通,有时差’?”
② 求职技巧避坑:“很多公司的‘实习转正’名额是‘画大饼’,怎么判断‘实习岗真的能转正’?”
③ 职业发展避坑:“‘XX行业’(比如教培)现在裁员多,应届生进去后怎么‘保住工作’,避免被优化?”
学会计的小李,想进“企业财务岗”,提前选了“财务行业职业规划讲座”,列了“‘财务岗是去大厂还是小公司’‘应届生做财务容易踩的‘税务坑’”等问题,现场提问后,明确了“先去小公司练‘全流程财务’,再跳大厂”的方向,避免了“盲目冲大厂做‘螺丝钉’,学不到全技能”的坑!
很多人现场只会“低头玩手机、鼓掌”,却不认真记“避坑信息”,甚至不敢提问,最后听完就忘。现场要做“2件事”,才能把信息变成“自己的避坑指南”:
- 第一:主动提问“具体避坑点”,别问“泛泛的成功经验”
别问“怎么才能做好XX岗”,要问“做XX岗要避开哪些坑”:比如问互联网运营岗前辈“新人做运营,最容易犯的‘浪费资源’的坑是什么?比如‘盲目投广告,没做用户分层’?”——具体的避坑问题,才能得到“可落地的建议”;
提问小技巧:举手时先“自报家门+求职方向”,比如“老师您好,我是XX学院会计专业的学生,想进企业财务岗,请问应届生做财务,在‘税务申报’方面容易踩哪些坑?”——这样前辈会更有针对性地回答,也会觉得你“目标明确、态度认真”;
- 第二:记“避坑笔记”,重点标“3类信息”
别只记“成功案例”,重点记“前辈踩过的坑、给出的避坑建议”,用“符号标注优先级”:
▶ 高危坑(必须避开):比如“‘外包岗’别乱签,没福利没晋升,还容易被裁”;
▶ 潜力方向(重点关注):比如“‘财务BP岗’比‘传统核算岗’更有前景,需要提前学‘业务分析’”;
▶ 行动建议(立刻落地):比如“想进财务岗,现在就去考‘初级会计证’,学‘Excel数据透视表’”。
很多人会后把“避坑笔记”丢在一边,没按建议行动,最后还是踩了坑。会后1周内“落地1-2个建议”,才能真正避开坑:
- 如果前辈说“XX技能必须学”,立刻制定学习计划:
比如前辈说“做运营必须学‘数据分析’”,就立刻在“B站找Excel数据透视表教程,每周学3小时,1个月内练会”;
- 如果前辈说“XX岗位是‘坑’”,立刻调整求职方向:
比如前辈说“‘某些公司的管培生岗是轮岗打杂’”,就把“管培生岗”从求职清单里删掉,重点投“有明确岗位方向”的职位;
- 如果前辈说“XX行业在走下坡路”,立刻放弃“跟风想法”:
比如前辈说“‘传统教培行业现在不稳定,应届生别乱进’”,就别再“因‘离家近’想进本地教培机构”,转而关注“职业教育、素质教育”等稳定方向。
有个同学听讲座时,前辈说“‘新媒体运营’只做‘内容分发’没前途,要做‘用户增长’”,他立刻调整方向,在校园里运营“考研资料共享公众号”,重点练“用户拉新、留存”,毕业时拿到了“用户运营岗”offer,比只做“内容运营”的同学发展更好——这就是“会后落地”的价值!
宝子们!别再把“职业规划讲座”当成“凑学分的任务”,里面的“避坑信息”能帮你少走3年弯路!现在就关注校园讲座通知,选对目标讲座、列好问题清单、现场挖避坑信息、会后落地建议——你会发现,比别人早一步避开坑,就是求职时的“隐形优势”!
记住:就业不是“选‘最热门’的,而是选‘最适合、最不容易踩坑’的”!利用好职业规划讲座,提前避坑,才能在就业路上走得更稳、更远!
发现沙发条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