食堂阿姨多给了一勺菜,我却在想:求职时能多一分机会吗?
昨天在食堂遇到一个学弟,他端着餐盘找座位时,不小心撞到了我,餐盘里的米饭撒了一点出来。我帮他捡勺子的时候,他苦笑着说:“刚才阿姨多给了我一勺红烧肉,我本来挺开心的,结果突然就想到秋招投的简历,到现在还没收到一个面试通知,就忍不住想,要是求职也能像打饭一样,有人多给我一分机会就好了。” 他的话一下子戳中了我 —— 原来我们这届大学生,早就把 “求职” 的弦绷得紧紧的,连食堂阿姨的一点善意,都能让我们联想到 “机会” 这件事。
仔细想想,这其实很真实。我们这届学生,从大一开始就被各种 “就业难” 的消息包围:学长学姐说 “秋招竞争太激烈,几百人抢一个岗位”,老师说 “要多攒实习经历,不然简历没亮点”,打开招聘软件,看到 “要求 1-3 年工作经验” 的应届生岗位,心里更是慌慌的。于是我们开始变得 “敏感”:做小组作业时,会想 “这个经历能不能写进简历”;参加社团活动时,会想 “这个角色能不能体现我的能力”;甚至在食堂打饭,阿姨多给一勺菜的 “小幸运”,都会让我们忍不住期待 “求职时也能有这样的小幸运”。
那个学弟还说,他为了秋招,已经改了 8 版简历,从 “把社团经历写得像流水账”,到 “把每个经历都量化成数据”;从 “海投 200 多家公司”,到 “针对性修改简历,只投和自己专业匹配的岗位”。可即便这样,大部分简历还是石沉大海,偶尔收到几个面试邀请,也因为 “没经验”“太紧张” 而失败。他说:“我知道自己不够优秀,但我真的很努力了,就想多一分机会,让 HR 看到我的努力。”
其实不止他,很多同学都有过类似的心情:有人会因为 “简历上多写了一个项目数据” 而忐忑,期待 HR 能注意到;有人会因为 “面试时多回答对一个专业问题” 而开心,觉得自己离 offer 更近了一步;有人会因为 “学长学姐内推了一个岗位” 而珍惜,反复打磨面试话术。我们对 “机会” 的渴望,早就藏在了这些细碎的日常里 —— 就像期待食堂阿姨多给一勺菜一样,我们也期待求职路上能多一点 “被看见”“被认可” 的机会。
但后来我发现,求职和打饭其实不一样。食堂阿姨多给一勺菜,可能是因为 “看你顺眼”“觉得你饿了”,是偶然的善意;而求职时的 “机会”,从来不是 “偶然的偏爱”,而是 “靠自己争取来的”。就像那个学弟,虽然一开始屡屡碰壁,但他没有放弃:他开始主动找学长学姐请教面试经验,把每次面试的问题都记下来,反复练习;他开始在课余时间做 “线上实习”,攒项目经验;他开始研究目标公司的业务,在简历里加入 “和公司业务相关的经历”。后来他告诉我,他终于收到了一家互联网公司的运营岗 offer,HR 在面试时说:“我注意到你简历里有‘运营校园公众号’的经历,还做过‘校园美食探店’的专题,这和我们的本地生活业务很匹配,能看出你很用心。”
原来,求职时的 “多一分机会”,不是靠 “运气”,而是靠 “你为机会做了多少准备”。就像你期待食堂阿姨多给一勺菜,可能需要 “礼貌地说一声谢谢”“偶尔和阿姨聊聊天”;而你期待求职时多一分机会,就需要 “认真改好每一份简历”“用心准备每一次面试”“努力攒下每一段经历”。这些看似平凡的努力,其实都是在为 “机会” 铺路 —— 当你把简历改到第 10 版,当你把面试问题练到第 20 遍,当你把项目经历攒到足够多,你自然会比别人多一分 “被选中” 的机会。
宝子们,如果你现在也在为 “求职机会” 焦虑,不妨试着把 “期待运气” 变成 “创造机会”:认真梳理每一段校园经历,把它们变成简历上的亮点;用心研究每一个目标岗位,让简历和岗位需求更匹配;积极参加每一次面试,把每次失利都变成经验。或许你现在还在等 “那勺多给的菜”,但请相信,当你足够努力时,你会发现,求职路上的 “机会”,其实都是你自己争取来的。
下次在食堂遇到阿姨多给你一勺菜时,不妨笑着说声谢谢,然后告诉自己:求职时的 “多一分机会”,我也能靠自己争取到。愿你在求职路上,既有 “多一勺菜” 的小幸运,更有 “靠努力赢机会” 的底气!
THE END
发现沙发条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