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


调查:70%的大学生,不知道校园里这些资源能帮就业


这份调查是某高校就业办联合3家企业做的,采访了500名应届生和20位HR。结果显示,虽然90%的学生想通过校园资源提升就业竞争力,但70%的人只知道“就业招聘会、简历修改服务”,对“老师的项目资源、校友人脉库、专业实验室”等能直接帮攒经历、练技能的资源,要么不知道,要么不敢用。


就业办老师说:“这些资源就像‘校园里的就业助推器’,不用花钱,还能精准补短板——缺经历的能攒项目,缺技能的能练实操,缺人脉的能拓渠道。可惜很多学生要么没发现,要么觉得‘这些资源跟自己没关系’,白白浪费了机会!”


第一类被忽略的资源:“专业老师的科研/校企项目资源”——别只敢问作业,主动要机会,轻松攒“高含金量经历”


调查显示,85%的学生不知道“专业老师手里有大量能帮就业的项目资源”,总觉得“老师只负责上课改作业”,不敢主动开口要机会。可HR说,学生跟着老师做的“科研项目、校企合作项目”,比普通社团经历值钱10倍,写进简历能直接吸引HR注意。


怎么利用这个资源?就业办老师给了3个超实用的方法:


  • 第一步:“让老师记住你”——上课认真听讲,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;课后找老师问“专业相关的延伸问题”,比如“老师,您刚才讲的‘品牌定位’,能不能举个校园周边小店的例子呀?”;甚至可以把自己做的“课程作业(比如市场调研报告、设计作品)”发给老师,求点评。老师记住你了,有项目才会想到你。
  • 第二步:“大胆开口要机会”——学期中找老师,别绕弯子,直接说“老师,我想跟着您学做项目,提升专业能力,哪怕是整理数据、查资料也愿意”。老师大多喜欢主动的学生,尤其是有项目缺人手时,大概率会给你机会。有个学生找老师要机会,老师正好在做“本地老字号品牌调研”,让他负责“用户访谈”,最后他不仅攒了“访谈100+用户、整理5万字报告”的经历,还被老师推荐给合作企业做短期实习。
  • 第三步:“认真做事,留下好印象”——哪怕只是“整理文献、录入数据”,也要做到“准确、细致”,比如给数据标好来源,给文献分类标注核心观点。老师看到你的态度,会慢慢给你更核心的任务,比如“写报告的某一部分、参与项目会议”。这些经历写进简历,比“社团打杂”有分量多了。


第二类被忽略的资源:“校友就业指导/内推资源”——别只在毕业季找,平时多链接,获取“一手就业信息”


调查发现,75%的学生只在“毕业季找不到工作时”才想起找校友帮忙,可这时校友要么忙,要么帮不上。其实“校友资源”是“活的就业指南”,平时多联系,不仅能拿到“内部内推机会”,还能知道“岗位真实情况、面试避坑技巧”,比自己在招聘软件上海投高效10倍。


怎么链接校友资源?这些渠道你一定不知道:


  • 渠道1:“学校的校友网/校友群”——很多学校会建“按行业分类的校友群”(比如“互联网行业校友群”“教育行业校友群”),找辅导员或就业办老师要群号,进群后别潜水,偶尔分享“专业相关的干货”(比如你做的课程项目、看到的行业新闻),让校友注意到你。有个学生在“新媒体校友群”分享自己运营的校园账号,被群里的校友(某互联网公司运营总监)看中,直接内推进了公司实习。
  • 渠道2:“校友返校分享会”——学校每年会邀请优秀校友回校做分享,别只当“听众”,分享结束后主动找校友交流,递上简历(简洁版,1页就行),说“学长/学姐,我是XX专业的学生,以后想从事XX行业,能不能请您帮我看看简历,提提建议呀?”大部分校友愿意帮忙,甚至会说“以后有机会可以内推你”。
  • 渠道3:“LinkedIn(领英)”——在领英上搜索“自己学校+目标行业”,能找到很多已就业的校友,给他们发“礼貌的私信”,比如“学姐您好,我是XX大学XX专业的学生,看到您在XX公司做XX岗位,特别想向您请教‘怎么才能进入这个行业’,如果您有时间,能不能和您简单聊10分钟?”注意别一上来就问“能不能内推”,先建立联系,再慢慢请教。


第三类被忽略的资源:“专业实验室/实训中心资源”——别只在上课用,课后申请使用,练“岗位刚需技能”


调查显示,90%的学生只用专业实验室/实训中心“上实验课、完成课程作业”,不知道“课后可以申请使用,自己做小项目、练技能”。可对学技术、设计、工程类专业的学生来说,这些地方是“免费的技能训练场”,能练出“企业需要的实操能力”,比空有证书的同学更有优势。


怎么利用实验室资源?这样做能快速提升技能:


  • 学计算机/电子类:课后申请使用“编程实验室”,自己做“小项目”——比如学Python的,写“自动化脚本”(帮老师写“成绩统计自动化脚本”,帮社团写“活动报名信息整理脚本”);学电子的,做“小发明”(比如“智能台灯、温湿度报警器”)。这些项目写进简历,比“计算机二级证书”更能证明你的编程能力。
  • 学设计/艺术类:申请使用“设计实训室”,用专业设备(比如高清相机、专业绘图板、3D打印机)做“作品集项目”——比如学平面设计的,设计“校园文创产品(笔记本、书签)”;学动画的,做“短篇动画”。有个学生用实训室的3D打印机打印自己设计的“校园地标模型”,作品集里附了实物照片,面试时被设计公司直接录用。
  • 学机械/化工类:申请使用“实训车间/化工实验室”,参与“老师的小课题”或自己做“工艺优化小实验”——比如学机械的,研究“如何改进某零件的加工工艺,提高效率”;学化工的,做“某材料的性能测试实验”。这些经历能证明你的“实操能力和科研思维”,比只写“掌握XX软件”更有说服力。


第四类被忽略的资源:“非专业选修课/通识课资源”——别只为凑学分选,选“和目标岗位相关的课”,拓“就业可能性”


调查发现,80%的学生选非专业选修课/通识课“只看‘好拿学分’‘上课时间方便’”,不知道“选对课程能帮自己拓展就业方向”。比如学汉语言的学生,选“新媒体运营”“数据分析”类课程,能多一条“新媒体运营”的就业路;学机械的学生,选“产品设计”“市场营销”类课程,能尝试“产品经理”岗位,比只盯着本专业就业的学生多很多机会。


怎么选对选修课?记住这2个原则:


  • 原则1:“围绕目标岗位选”——先明确自己的“备选就业方向”(比如除了本专业,还想试试“新媒体运营、产品经理、数据分析”),然后在选课系统里搜“相关关键词”(比如“新媒体、产品、数据、营销”),选“有实操环节、能出成果”的课程(比如“新媒体内容创作”课,会让你运营一个账号;“产品设计”课,会让你做一个产品原型)。
  • 原则2:“选‘有项目考核’的课”——别选“只靠期末考试、论文就能过”的课,选“需要做项目、出成果”的课(比如“市场调研”课,需要组队做一个完整的调研项目,输出调研报告;“短视频创作”课,需要提交3条原创视频)。这些课程项目能直接变成你的“就业经历”,写进简历比“修过XX课程”的空泛描述管用10倍。


宝子们,看完是不是发现,原来校园里藏着这么多“能帮就业的资源”?别再觉得“就业只能靠自己硬拼”,从今天开始,主动找老师要项目、链接校友、申请使用实验室、选对选修课,这些免费资源能帮你攒经历、练技能、拓人脉,比报培训班、盲目考证管用多了!


最后想问宝子们:你之前知道这些校园资源吗?或者你还发现了哪些“被忽略的就业资源”?欢迎在评论区聊聊,咱们一起把校园资源用起来,就业更顺利!


THE END